郫都區農機推廣示范基地
郫都區農業機械化
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11日訊(龔芮 孫浩 記者 陳淋)又是一年三月天,春耕春播正當時。旋耕機打田、起壟機起壟、生菜移栽機栽種覆膜……驚蟄前后,成都市郫都區新民場街道田間地頭一片忙碌,各式各樣現代的智慧農業機械“鐵牛”穿梭于田間。
賀彬是新民場街道凈菊村生菜種植大戶,“采用這臺從意大利定制的生菜移栽機,可以一次性完成生菜栽種和覆膜兩個步驟,種完一壟地僅需6分鐘,而傳統方式完成同樣工作量需要一至兩小時,還達不到現在的品質標準。”說起農業機械化帶來的方便,賀彬樂得合不攏嘴。
2019年1月3日,中央一號文件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“三農”工作的若干意見》中明確指出,要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,強化創新驅動發展,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,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索尼量,推動生物種業、重型農機、智慧農業、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。建設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基地,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,支持薄弱環節適用農機研發,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,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。
每畝多賺6600元,現代農機受歡迎
平整的地壟,機器駛過,青青的菜苗就栽種完畢。賀彬算了一筆賬,“機栽生菜每顆重量平均600克,手栽平均500克,且每斤機栽收購價格一般高于手栽0.2元,算下來,機栽每畝每年產值比手栽多2600元,加上節約的4000元人工成本,機栽每畝年收益能多6600元。”
賀彬雇的這臺移栽機來自郫都區興明農機專業合作社,機器自意大利進口,耗資10余萬。合作社負責人唐興明介紹,“意大利的操作環境和我們這有些不同,所以設備回來后,又因地制宜進行了改良,安裝了最窄的輪胎,溝渠恰恰是一個輪胎的位置,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節省土地,增加栽種面積。”此外,合作社還根據實際需要,對設備改良實現栽種覆膜一體。“覆的反光膜,雖然造價比傳統膜貴了一倍,但既能防泥水,又能防雜草,還能防蟲害,確保了品質。”唐興明說道。
據了解,興明農機專業合作社目前配備各類農機具51臺套,除了意大利進口蔬菜起壟、移栽覆膜、收獲機械外,還有東方紅系列、洋馬高速插秧機、拖拉機背負式打藥機、谷物烘干機等等。“合作社主要從事土地整理、秸稈還田、機耕、機播、機插、機收、大型機械植保、開溝、起壟以及蔬菜全程機械化作業。”唐興明介紹,2015年至2018年,合作社在全區完成了秸稈粉碎還田作業8000余畝,為種植大戶完成機耕12000畝、機插秧8000畝、機收4000畝。
郫都區現代農機春耕忙
北斗系統,為郫都農機插上信息化翅膀
賀彬的地里,生菜苗栽種完成。另一塊地里,唐興明準備對一塊剛剛收割完成的土地進行作業。合作社的小梁翻身坐上旋耕機,打火啟動,下地,土地深松,一氣呵成。完成這道工序,他來到地邊架起了一套“北斗慧龍”的設備,準備要起壟了。“這是一個GPS導航裝置,拖拉機機身上則有一個接收裝置,司機不用握方向盤,通過看屏幕就可以掌握起壟。第一步通過旋耕刀將土塊粉碎,第二步鎮壓成型一體完成。”唐興明介紹道,“過去(起壟)總是不直,要么歪了,要么高矮不一,但加上這個‘北斗大腦’后就迎刃而解了。”
近幾年,北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日漸普及,農業用北斗終端在2015年開始使用在農機上。拖拉機安裝上北斗系統后,就能對作業田塊進行掃描和規劃,根據規劃的路線,能精準把控作業行進的路線與行間距,按最佳的路線作業,避免作業的重疊與遺漏等現象的發生,北斗自動駕駛儀導航定位誤差精度在1厘米內。
2017年,郫都區安排財政資金對購置安裝北斗農機管理終端的給予專項補貼,北斗應用開始逐漸滲透到起壟播種、土地深松、作物收割、秸稈還田等農業生產工序。目前,郫都區16家農機合作社數百臺農機安裝了北斗系統,下一步還將打破北斗農機系統與農業物聯網系統的隔閡,實現農戶與農機服務的有效對接。
校地企合作,打通農業機械產學研用通道
“建校之初,我們學校只有農業機械設計與制造、農業生產機械化兩個本科專業,當時招收了300多名學生。”來到西華大學檔案館,館長楊志松娓娓講述起西華大學的“農業情”。當時全國布局的五所農機學校之一,半個多世紀來,西華大學為農業機械化和國家工業化、現代化培養了20余萬名畢業生。
如今,郫都依托擁有西南地區第一個機械農場(國營四川省機械化農場)和全省第一個拖拉機站(國營四川省郫縣農業機器拖拉機站)的“雙第一”歷史優勢,借勢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,以西華大學為研發平臺、以吉峰科技為創新生產平臺、以陌上花開為應用示范基地、以天本地源等創新創業企業為驅動平臺,形成“高校科研團隊+行業龍頭生產+田園綜合體應用示范+企業自主創新”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現代農業裝備園區和高端農機裝備集中展示區,打造農業機械產學研用的生態圈,形成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全國典范,助推創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。
在西華大學農業機械工程研究所教授廖敏看來,科研成果直接應用于田間地頭,可以最直接觀察到技術效果,根據農民實際需求,研發更具操作性、針對性的農業機械。“過去那種關著門搞科研的思路已經過去,近期,郫都區農林局就多次邀請我們去新民場、唐元,希望根據當地生菜和韭黃種植情況,研發韭黃培土等機械。”廖敏說。
不僅有校地合作,郫都區內不少農業企業與西華大學農機研究所也創建了技術聯系,“最近,菁蓉鎮的天本地源科技有限公司就與我們合作,將他們的深松深施專利技術架構到我們開發的動力平臺上。”廖敏說道。
據悉,去年郫都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7.7%,在成都全市處于領先水平。為了進一步提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,郫都區還在農業片區規劃建設了德源、三道堰、安唐片區三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、新民場生菜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、唐元錦寧韭黃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等農業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,開展水稻機械化育秧、插秧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、生菜機械化移栽、收獲等現場演示培訓,通過抓點引領示范,帶動廣大農戶認識新技術、使用新技術。